“首都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揭晓 我校孙逢春教授当选
发布日期:2009-02-23 阅读次数:
图文综合报道:新闻中心 段 炼
获奖后的孙逢春教授与我校师生合影
2009年2月19日下午,由北京教育新闻中心联合多家媒体开展的2008年 “首都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组委会共收到40余万张选票,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分别是: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心理教师姚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数据恢复研究所所长张京生、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李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学生姜馨田、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副校长孙逢春、通州区北苑学校教师张品正、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北京二中教师孟艳、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郑丹娜。
“草根英雄”战胜大众明星
获奖人物中,更多的是平时很少见诸媒体的“草根英雄”,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候选人意外落选。 活动中组委会共收到包括网络选票和邮寄选票在内的40余万张选票。“我们经常能收到成麻袋运来的选票。”一位组委会工作人员说。
最终,北京二中教师孟艳、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李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数据恢复研究所所长张京生、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郑丹娜、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获得了票数的前5名,他们中得票数最低的也在14万张以上。
获奖教授颁奖现场报菜名
本次“十大”中,年龄最长的两位都是大学教授,一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一位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
颁奖典礼上,欧阳中石老先生现场泼墨,书写了“首都教育”四个大字。“我这几个字写得很不好,我做得也不是很好,我觉得我很惭愧接受这个称号。”作为最年长的获奖者,欧阳中石先生的获奖感言最为自谦。
作为全程参与“奥运菜单”翻译的教授,陈琳对各种菜名的英文名字由来更有兴趣。陈琳说,夫妻肺片原来是一道令不少老外感到恐怖的菜,很少有人敢吃。经过规范,夫妻肺片这道正宗川菜的译法回归了汉语拼音,就像“小沈阳”的英文名字叫“xiaoshenyang”一样,可以被更多外国朋友接受。和欧阳中石先生一样,陈琳教授也谦称,颁奖词中类似“卓越”等词汇,把自己抬得太高,作为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更为合适。
孙逢春 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副校长
孙逢春是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专家,北京科技奥运“电动汽车开发、产业化和示范运行”重大专项首席专家。他率领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奥运纯电动大客车运行与技术保障项目组”顽强奋战、协同攻关,研制出“技术一流、自主创新、中国特色”高水平纯电动客车。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心理教师姚瑶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消息传来之后,她不顾余震威胁,毅然报名参加了团中央赴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团。返京后,她不顾疲劳,及时回到课堂,用自己亲赴灾区的所见所闻,组织了防震自救教育与心理健康周的活动,用生动的故事与科学的知识教育学生。她先后被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以及崇文区先进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数据恢复研究所所长张京生
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张京生在国内率先提出科技赈灾的理念,与研究所工作人员一起,义务、免费为四川省信息中心提供为期三年的信息技术援建工作,包括制定四川省数据恢复基地设备建设方案,提供相关资料、教材,培养技术骨干,派遣专家到基地培训技术人员,现场辅导工作,组织专家会商解决在数据恢复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与案例等,已抢救、恢复了一大批宝贵的信息和数据,为灾后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菊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李菊是北师大教育学院2005级本科生,来自北川羌族自治县,在“5·12”特大地震中,她有16位至亲遇难。在灾难面前她坚强面对,积极投入灾后援助工作,积极为家乡重建做准备。她热心公益,积极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工作,工作细致、尽职尽责。在奥运会闭幕式上,作为12名志愿者代表之一,她走进鸟巢,接受新当选的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献花。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
他主持创办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为我国书法艺术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的大批人才为当前书法文化研究、教学、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为祖国的名山大川和风景名胜创作了上百张艺术精品。汶川地震后,他心系灾区,与书法研究院的教师一起,筹集善款200万元捐献给灾区。中石先生一生只讲奉献,不求回报,即将耄耋之年依然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2008年他获得“北京市人民教师”荣誉称号。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学生姜馨田
这位24岁的聋人姑娘与奥运有着不解的缘分,早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闭幕式上,她便用无比优美的手语向世界发出邀请:“感谢雅典,相聚北京”;北京残奥会倒计时一周年庆典上,她再次用自己优美的、近乎舞蹈般的手语向全球的聋人观众“播报”庆典晚会;2008年8月28日,她又在2008北京残奥会圣火采集暨火炬接力启动仪式上担任圣火采集使者,引燃奥运圣火。
通州区北苑学校教师张品正。
为了照顾曾是房客的老奶奶吃穿住用,张品正每天起早贪黑,不知疲倦。30多年过去了,现在老人已经百岁高寿,生活非常幸福,张品正也从当年的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张老师与老奶奶没有血缘关系却和谐走过了这么多年,她的事迹在通州教育系统师生中产生广泛影响,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
陈琳从2001年开始参与奥运志愿服务工作,为首都市民学外语工作出谋划策。他在担任北京市规范公共场所标志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的过程中,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认真纠正外语标志牌。陈琳教授还是“奥运菜单”翻译组的核心成员,他全程参与了“奥运菜单”的翻译工作。因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的突出表现和杰出贡献,陈琳教授荣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北京二中教师孟艳
孟艳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自然》篇章编创导演组组长,是唯一一名被奥组委聘任为开幕式编导的中学教师。她多才多艺,集创作、编导和表演才能于一身,热爱舞蹈艺术教育工作,勇于创新,成绩突出,在教育和舞蹈界具有较高知名度。《自然》篇章从创意到正式演出,历经无数次变化,她率领全体组员和4860名演员百折不挠,知难而进,最终完美地展现了天人合一,与自然高度融合的景象,在奥运开幕式上掀起了一股强大的视觉冲击波,为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郑丹娜
在班主任工作中,郑丹娜充满了爱心与智慧,创造了“心情晴雨表”、“悄悄话”、“好习惯培养四法”、“个性教育对应法”等富有个性的、独特的班级管理方法。撰写的论文有30多篇在国家和市区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一、二等奖,2008年荣获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全国十佳班主任称号,被多家媒体誉为“金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