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师者】张金凤:她是纳米医药追光者!
发布日期:2024-03-05 供稿:北京广播电视台、生命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 编辑:吴楠 审核:刘晓俏 阅读次数:
3月3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聚力科技 创造未来》节目报道了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生命学院教师张金凤纳米药物研究和应用的故事。
纳米医药研究领域的新星
张金凤,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生命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医药及疾病诊疗应用;以通讯/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IF>10的21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2件已获转让)、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
2018年入职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以来,张金凤始终锚定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在纳米医学前沿交叉领域深耕细作,先后主讲《生命科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纳米生物技术》等本科生课程,获评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第十五届我爱我师“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对高校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不能懈怠,两者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谈到教学话题,张金凤眼里闪烁着温柔的光芒,她继续解释到:“一方面,教学可以拓展科研思路,备课过程不仅能将很多基本原理梳理得更加清晰,同时这些专业知识会为相关课题设计带来新的想法;另一方面,科研思路也能强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们通过与实例结合更容易对一些专业知识或学科领域产生兴趣。”张金凤将科研思路注入在日常教学中,结合适当的、前沿的科研实例让书本知识显得更加生动且实用。除了知识的传授,张老师在生活中也对学生关怀备至,时常与学生沟通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为学生疏导情绪、解决困难。“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在学生眼里,张金凤是一名温暖又负责的好老师。
科研方面,张金凤从事的研究方向是纳米医药及疾病诊疗应用。针对纳米药物所面临的传统制备法产率低且不可控、惰性载体型纳米药物中活性药物成分含量低、高性能诊疗一体化纳米药物匮乏等关键科学问题,张金凤长期致力于自组装纳米药物的合理设计和可控制备及其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多种疾病中的应用。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张金凤认为,科研“志趣”不同于生活“兴趣”,科研需要长期的坚持与沉淀。对于如何找到研究兴趣,张金凤强调了两个前提:第一必需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长久的兴趣必定源于专业的积累。就像小男孩喜欢汽车,除了对汽车外形的喜爱,如果他知道汽车的由来、汽车的内部构造、机械原理,这些更加细致专业的背景或见解都会促使他产生更加浓厚且持久的兴趣;第二必需对所研究领域具备足够的信心,相信所做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具备社会价值、经济效益、甚至在未来造福人类。这种“相信”的力量不仅会源源不断地为研究兴趣注入生机,同时会促使兴趣转化为科研产出。这两个前提,前者强调的是科研志趣的“输入”,后者强调的是科研志趣的“输出”,有高质量的输入才有高效能的输出。
年纪轻轻却硕果累累,张金凤不仅完成教学育人任务,在纳米医药科研领域,还带着课题组与国内多家医院开展合作,试图从临床需求角度优化纳米药物设计,将科研成果进一步向实际应用推进。
纳米医药的破局之路
化疗药物如果没有靶向性,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把健康的细胞给杀死。但是,纳米药物能像导弹一样,精准达到肿瘤部位,把肿瘤细胞消除掉,可以降低药的毒副作用。
纳米药物想达到药效,需要有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这个递送系统就像交通工具一样,帮助药物顺利进入人体,并找到肿瘤细胞发挥作用。但是,传统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有着载药量小,材料种类有限,长期系统毒性等等瓶颈问题,制约了纳米药物的发展和应用。
如何实现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智能化、多功能化呢?为解决这个问题,张金凤思考积淀了将近十年。
2023年3月, 张金凤课题组提出的一种名为全活性纳米药物(Full-API nanodrug, FAND)的概念,作为一种可用于癌症治疗的新型高效低毒的纳米药物,引起了极大关注。相关成果以独立通讯作者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 Commun., 2023, 14, 1660)。
全活性纳米药物,就是百分之百都是由活性药物成分组成,对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提出了新的概念,为整个纳米药物的技术突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谈到文章的发表时,张金凤说道“这个工作是我的第一个博士生方芳开展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在她邻近毕业的时候才得以发表,看似历时三四年,但课题从思路初具雏形到最终完成远不止这短短几年,还需要立足于前期多年的研究基础。实际上,我们在该研究中提出的全活性纳米药物全新概念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历了一个对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从“无载体”到“自递送”再到“全活性”水到渠成、不断拓展完善的三个阶段。”
张金凤认为“十年磨一剑”道出了科研的精髓,“十年”是说科研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厚积薄发”甚至是“一生磨一剑”!“磨”是指科研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打磨课题、磨砺心志、需要非凡的毅力去坚守初心;“一剑”可以理解为“国之重器”,解决国家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或完成国家重大需求。
快速成长的秘籍
纳米医药,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在研究的道路上,很难面面俱到把所有的知识囊括进来,因此张金凤积极向外拓展,去寻求学校其他专业学科或者领域专家的帮助。
“学校不仅在入职时给予了青年教师科研启动经费,后续还有各类培育项目基金的支持,这对青年教师从科研起步阶段到开展独立、长期、持续性的科研工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金凤老师回忆起在生根发芽的过程:自己就像一块“海绵”,首先是像海绵一样迅速且大量吸收养分的“高速吸收期”,在这段时间需要学会同时处理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学院建设等多项工作,并且明确科研方向、提升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吸收、不断学习,也是个人的快速成长期;其次是像海绵一样具备缓冲能力的“过渡期”,在此期间整理规划未来研究方向、完成从博士后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并将吸收的能量转化成动力,让自己可以走得更远;最后像海绵一样,不管外界如何挤压总能保持原型,这意味着不管我们承受多少压力或获得了多少成就都应该始终“不忘初心、保持自我”!
“做科研是一个极富挑战,但是又充满惊喜的一个过程,有时候我的学生会拿了一个数据过来,很沮丧的跟我讲,老师这个数据不太理想,其实我每次看到会更加兴奋,这些不如预期的反常数据,可能会给研究带来一些新的结果。”张金凤说。
未来,张金凤将继续深耕纳米药物领域,争取在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同时也将继续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根、文化知识教育为本、创新实践教育为重、综合素质教育为核”的协同育人理念,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