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立德树人的“北理工模式”

【编者按】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五周年之际,12月3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精心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典型经验。现将“构建特色思政工作体系,坚定走好‘红色育人路’——打造立德树人的‘北理工模式’”一文登载如下,以飨读者。

微信截图_20211203090933.png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千秋伟业,人才为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年前的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这一重要论述,开启了高校思政工作新的历史篇章,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始终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坚定走好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路”。特别是近5年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大思政课”为基石,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以服务重大国家需求为使命,着力打造立德树人的“北理工模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了一大批矢志科技报国的领军领导人才。

从延安窑洞到神舟天宫——一堂“大思政课”坚定回答“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

微信图片_20211203170218.jpg

翻开2021年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有这样一段文字:“1940年9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而创建于抗战烽火中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正是今天北理工的前身。

发现南泥湾、支援边区发展、40多项“新中国第一”……源远流长的红色校史,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重大事件,早已成为北理工广为流传的“入校第一课”。校史馆讲解员宋逸鸥自豪地介绍:“它们忠实地记录了学校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育人路’!”

承八秩精神,续时代华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北理工党委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计划》《关于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各方面,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融合、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与教师教书育人实践全面契合,让立德树人更好地形成全校“一盘棋”,着力上好从“开学第一课”到“毕业最后一课”的“大思政课”。

微信图片_20211203170223.jpg

“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学校录取通知书上的这几个字,曾经鼓舞着王小谟院士、毛二可院士等一大批新中国初代国防工程师为国奉献,如今也成为新一代青年学子的崇高目标,激励着他们接续奋斗、挥洒热血。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者、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院博士生宋哲就是这批时代新人中的杰出代表,由她带领的星网测通团队立大志、担大任,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航天领域测量技术的严格封锁,解决了制约通信卫星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所研制的设备保障了神舟、天通、北斗等国家重大型号的急需。

“无论是扎根在卫星通信领域的数年攻关,还是前行在卫星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征程,科研工作者和创业者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宋哲的话道出了镌刻在北理工师生基因中的红色血脉和赓续传承。

教育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民族兴。北理工不断建立健全“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大类培养、大类管理和书院制育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改革,推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全面融入到课堂、实践、文化、网络四度空间中,创新探索出具有北理工特色的系统性一体化全贯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2018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学校启动“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设立“举一面旗帜、树一种信仰、走一条道路、叫一个名字、圆一个梦想”的“五个一”目标,构建抓在经常、融入日常、贯穿全年的常态化思政教育体系,获评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特等奖。

微信图片_20211203170226.jpg

2019年,脱贫攻坚关键节点,学校把有40年传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项目——北戴河暑期学生骨干培训迁移到山西省方山县,一个在学校定点帮扶下刚刚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让学生到艰苦的基层去、到鲜明体现中国国情的农村去,更直观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阴云笼罩,暂时不能返校的近4000名大一新生在线上交出“00后的德育开题答卷”。从入学之初的“德育开题”到大二大三的“德育中期检查”,再到毕业前夕的“德育答辩”,这项学校坚持了近20年的德育项目首尾相连,充分发挥德育“灵魂主线”作用,全过程培育学生内生动力。

微信图片_20211203170229.jpg

2021年,党的百岁华诞到来之际,北理工获批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漫天飞雪、万丈悬崖,衣衫褴褛的“红军小战士”正在攀爬雪山峭壁……在这堂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重走长征路”思政课上,戴上VR眼镜的体验者不仅可以切实感受长征的苦难辉煌,还能聆听“徐特立老院长讲党史”微课。正如业内专家所说,北理工的思政课正在成为一门承载历史、面向未来的新式课堂。

“从80余年前在延安诞生,到新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学校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践行在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中,以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支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坚定走好‘红色育人路’。”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党委书记赵长禄说。

从四洋五洲到特立潮头——双重突破切实履行“怎样培养人”的神圣职责

如何培养人?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微信图片_20211203170232.jpg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对于北理工人来说,这是红色传统,亦是时代担当:革命战争年代,延安自然科学院老院长徐特立先生就提出“经师”与“人师”合一,强调广大教师既要教授科学知识,也要以身作则争当模范人物;改革开放初期,北理工建立“院领导联系学生班制度”,及时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学生中去,把学生的思想情况反映到学校党委来;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寻根计划”等教师思政特色品牌,同时以书院制改革为契机,强化“三全”导师队伍建设……

北理工人清醒地认识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抓好教师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海归”教师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此,学校不仅为广大教师搭建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还多措并举“立师德、传师道、铸师魂”,以思想建设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和激励更多教师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5年来,北理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可喜成绩,新增两院院士5名,高层次人才比例达到13%。风起扬帆、特立潮头,在学校教师群体身上,一项又一项喜人的突破正在发生。

既有方向性、体制性的引领与突破——

“演绎‘大物传奇’的青年教师王菲‘破格’了!”2019年7月,北理工物理学院青年教师、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王菲,凭借出色的课堂教学活动及丰硕的教学成果晋升为教授。转向“多元评价”,不再“一把尺子量所有人”,北理工以教师评价机制改革为杠杆,撬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常态化落实,为教师安心教书、潜心育人提供制度支撑和激励保障。

微信图片_20211203170235.jpg

“飞鹰队在‘林教头’的带领下勇夺世界冠军!”连续两届在阿布扎比全球机器人挑战赛上蝉联冠军,这支由北理工宇航学院教授林德福率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走向了国际舞台的中央。北理工以“揭榜挂帅”机制为引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科创”与“学术+技术+产业”两个链条交叉融合的“双螺旋”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带领学生勇攀科技高峰。

更有科技创新、教书育人的螺旋上升与突破——

2021年11月,北理工召开“十四五”科技工作会暨科协第六次代表大会,材料学院教授陈棋作为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代表发言,会场掌声雷动。学成归国5年来,实验平台从无到有,科研团队发展壮大,学校在各方面都给予了陈棋全力支持。他也不负众望,与国内外合作者在“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从0到1”的关键突破,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相关成果。

“还有一次‘从0到1’的突破比科研更为重要,那就是加入党组织、为党培养人才。”走下主席台,这位“海归”教师感慨万千:“在获得‘懋恂终身成就奖’的大师身上,在教师宣誓的铿锵誓词里,在圣地延安的黄土窑洞中,在‘青椒沙龙’的澎湃心声里,在科技报国的漫漫征途中,到处都是北理工人的红色基因。在这种氛围里,我和许多青年教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实现了潜心问道和心怀家国相统一!”

从人才高地到大国重器——三篇“论文”铿锵铸就“为谁培养人”的复兴大业

微信图片_20211203170239.jpg

云南,祖国西南边陲。两台雷达正在监测从缅甸方向飞来的草地贪夜蛾。

这是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所龙腾院士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制的Ku波段高分辨全极化昆虫探测雷达,它能在数千米之外测出单只昆虫的体长、体重、飞行角度和振翅幅度,为农业害虫防控提供支撑,把好空中国门。

“全世界的雷达都做不了这个,想法实在太新,新得让人心里犯嘀咕,我们抓了一年虫子,在微波暗室验证了原理可行,又去野外试验一年,验证了脱离实验室环境也行。”谈起探虫雷达,团队师生都格外兴奋,“我们就是要把科技成果应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在北理工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了一篇把立德树人扎根在课堂内外的“明理论文”,读到了一篇把思政工作落实到科研一线的“精工论文”,感受到了一篇把时代答卷书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的“红色论文”。这些论文没有“影响因子”,但却实实在在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深刻问题,认认真真地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重要嘱托。

微信图片_20211203170242.jpg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人才赖之以盛。

“学术往往存在于论文中,但我们想要让学术成果实现产业应用,真正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总冠军的北理工“90后”博士生倪俊激昂澎湃。

倪俊的成功绝不是偶然,而是北理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然结果。以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两项大学生科创竞赛为例,5年来,北理工学子累计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2金22银,更是唯一“独捧两冠”的高校;累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1金6银,2020年总分排名全国第二。“中云智车”“枭龙科技”等学生团队更是实现了从创新到创业的落地转化,打破国外垄断,引领行业发展。

微信图片_20211203170250.jpg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民生赖之以兴。

零下38摄氏度,比冰箱冷冻室的温度还要低20度。在内蒙古牙克石冰湖上,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团队研发的多辆国产新能源车辆在“冻了”三天三夜后,成功启动,顺利完成了冰上行驶的全面测试。团队成员、北理工博士生易江回忆说,最初测试数据是用数据线从测试车辆上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显示的,由于温度太低,笔记本频频关机,最后只得在上面贴满了“暖宝宝”,才顺利把测试完成。

“北京冬奥会相关区域要实现新能源汽车全覆盖,这对纯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提出了历史性挑战。”在团队负责人、北理工孙逢春院士看来,中国作为人口众多、能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纯电动客车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将有效服务“绿色冬奥”,更将彻底解决东北、西北或高寒地带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问题,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有禁区。

微信图片_20211203170254.jpg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国家赖之以强。

近日,北理工“十三五”科技成就展开幕。从铸就“中国动力”的研制特种车辆发动机,到创造“北理精度”的新体制雷达,从突破“北理智造”的先进制造技术,到注入“红色基因”的新型高效阻燃技术,一项项大国重器引人驻足。

国家的需要就是奋斗方向。5年来,北理工师生将个人的科研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瞄准“卡脖子”难题攻坚克难,牵头项目获21项国家奖,连续3年一等奖“不断线”,同时在理工文交叉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和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作为一所从诞生之日起就根植红色基因的高校,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校长张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