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空间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培训班”顺利结营
发布日期:2019-07-16 供稿:生命学院 摄影:生命学院、党委宣传部
编辑:吴楠 审核:周连景 阅读次数:由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与空间生物学专委会、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生命学院、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生物医药分离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空间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培训班”日前顺利结课。
培训班的授课导师阵容强大,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善广研究员担任首讲嘉宾。陈善广研究员从“什么是人因工程(HFE)”“HFE发展动态”“人因工程在载人航天中的应用”“结束语”等4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因工程领域相关内容。他通过列举重大事故案例详细阐述了人因工程的概念及其重要价值,同时首次就复杂系统人因设计与测评的概念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着重阐述了人因工程学在保障航天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并大力呼吁要加强人因工程领域的相关研究,要秉承“为人使用而设计”的理念提高人机交互的适应性和科学性,为航天安全保驾护航。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去浩瀚太空,解生命之谜》。邓玉林教授通过信息时代面临的技术挑战、生物科技是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口、航天科技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空间生命科学是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微生物,月宫的宠儿、太空生命探索——太空游侠计划、航天技术助力健康中国等7个板块详尽地介绍了空间生命科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相关内容。他通过列举国际前沿的科学技术与本团队的科研成果,描绘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广阔前景,讲述了空间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他强调空间科学领域未来需要大量的人才、有大量的机会,他希望各位学员能够投身科学,加入中国航天的伟大事业,为中国载人航天开疆拓土。
法国著名天体生物学家Frances Westall教授为大家讲授了空间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她从地质学角度看生命的起源,讨论了地球的起源和早期地球在哈迪安时代作为生命起源的背景的地质背景,介绍了地球和火星上早期生命的化石痕迹。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沈力平研究员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从载人飞船工程到空间实验室工程,以及后续的空间站工程。他着重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体系,其中的航天员系统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报告中关于训练航天员的细节以及部分鲜为人知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观众。在讲座的最后,沈力平研究员强调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他希望年轻一代能逐步树立从事航天事业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薪火相传,让中国的航天事业生生不息。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钦逸仙教授给学员的授课内容是空间生理与生物医学工程。他围绕骨丢失、肌肉萎缩、辐射风险和心血管变化四个方面,讨论了空间环境对各自的影响,并介绍了他们课题组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李莹辉研究员,她的报告题目是“航天医学实验技术与方法”。航天医学实验是航天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瞄准航天医学发展的制高点,突破航天医学关键技术,提高航天员在轨医学保障、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能力,解决制约人类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医学和人因技术问题,为未来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储备。
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校史馆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参观是本次的实地培训内容。
培训班遴选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高校的共28名学员参加。他们以分组PPT演讲及撰写综述的形式对为期一周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汇报。导师为每位学员颁发了由授课导师亲笔签名的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全国空间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培训班的发起人钦逸仙教授、庄逢源教授和邓玉林教授在结业仪式上肯定了培训班的学习效果,并对学员们寄语,号召大家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投身到航天事业当中,为全人类谋求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