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入学季】校长胡海岩院士:忆往昔峥嵘 树北理品格

胡海岩校长在201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编者按】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前身是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自然科学院,是一所为抗战救国而诞生、而成长的大学,今年,正值学校建校75周年。9月9日上午,校长胡海岩院士在201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深情回顾辉煌校史、共同分享校友故事,深刻阐述了校训所蕴含的北理工品格,以一堂生动的校史教育为3700余名新生带来了大学“第一课”。他嘱咐道,“学校七十五年的辉煌历程带给全体北理工人自豪与荣耀,书写出北理工任重致远、进取务实、锐意鼎新的精神品格。愿同学们在‘德以明理 学以精工’校训的指引下,去品味这份荣耀,去淬炼这种品格。”

    以下是校长致辞全文。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学校隆重举行201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由衷感谢出席典礼的各位来宾,热烈欢迎以优异成绩考入我校的3700多名新同学。祝贺你们,光荣的北理工学子!
 
    今年,正值我校建校七十五周年。七十五年来,学校秉承光荣传统,弘扬朴实校风,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首批入选全国重点大学,到八十年代在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再到九十年代以来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学校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府。
 
    七十五年来,一代代北理工人孜孜不倦、潜心治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探索和开拓。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就是对北理工品格的高度凝练。德以明理,是指道德高尚,达到以探索客观真理作为己任之境界;学以精工,是指治学严谨,实现以掌握精深学术造福人类之理想。这一校训既是全校几代师生员工崇德尚行、学术报国的真实写照,又是新的历史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
 
    八年前,我有幸成为光荣的北理工人。八年来,我在工作中逐步加深对学校的热爱,加深对校史、校风和校训的理解。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校训所蕴含的北理工品格。
 
    一、昔日使命无上光荣,而今更当任重致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举国上下都在追忆历史、缅怀先烈,感怀中华民族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盛世。我校的前身是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自然科学院,是一所为抗战救国而诞生、而成长的大学。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回顾我们的校史具有特殊意义。
 
    艰苦岁月,抗战而生。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处于封锁之中,面临重重困难。坚持抗战不仅需要解决军工生产、经济发展等问题,还需要一大批科技人才。党中央高瞻远瞩,决定集中陕甘宁边区的全部科技力量,创办自然科学院,培养“革命通才,业务专家”,满足抗战救国的需要。1940年9月1日,自然科学院正式开学。朱德总司令代表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在贺信中写道:“团结起来,艰苦奋斗,掌握科学,为革命斗争服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理工教育从此迈出了第一步。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的前辈——自然科学院的师生们以“蓝天为屋顶、高山作围墙”,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河畔、杜甫川奏响了学术救国的激昂旋律。在当年的边区经济建设和军工生产中,处处都活跃着自然科学院师生的身影。化工系师生研制出马兰草纸,使全国抗战军民从边区印刷的毛主席重要著作《论持久战》中看到胜利的希望;地质系师生在盐田中找到“海眼”,将边区盐业产量提高五、六倍,为抗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生物系师生率先发现南泥湾,向党中央提出农垦建议,“陕北的好江南”也一直传唱至今。自然科学院的毕业生们肩负神圣使命、掌握科技本领,成为抗战建国的红色骨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
 
    同学们,作为自然科学院继承者,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的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传承着科技强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因此,今天的北理工学子更应当任重而致远!
 
    二、昔日献身军工事业,而今更当进取务实
    几天前,我应邀出席“9•3阅兵”观礼。作为一名北理工人,看到人民军队的先进装备阵列从眼前呼啸而过,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这些装备的威武雄壮、大气磅礴,还有北理工人投身国防科技事业以来经历的激情岁月,付出的心血汗水。
 
    矢志军工,玉汝于成。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我校被确立为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我们的前辈——北京工业学院的师生们树立“我们要在宇宙空间占一个位置”的雄心壮志,开启了为建设强大国防工业不懈奋斗的漫漫征程。一批教师改行投身建设起兵器专业体系,并在钱学森先生指导下创建我国第一批火箭、导弹专业,开展国防科技研究。师生不负众望,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项第一:195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东方1号”,拉开了中华儿女走向空间时代的序幕;1959年,设计出我国第一辆轻型坦克,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军队首长好评。即使在最困难的文革时期,师生们依然“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完成多项国防科研任务,其中包括当年叱咤风云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时至今日,同学们依旧可在校园里一睹东风导弹家族鼻祖——“东风1号”的真容。
 
    功勋卓著,桃李为证。在共和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我校都承担着大量国防科技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品研制任务,由于涉密原因,有很多突出成果和“中国第一”不能公之于众。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校先后有数十位师生、校友被抽调参加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在西北大漠无私地献出了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而他们的杰出贡献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渐为人所知。在这座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摇篮的学府中,走出了一大批领衔研制武器装备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在他们中,有我校40年代校友、“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院士,有我校60年代校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有我校80年代校友、天基雷达总设计师吴一戎院士等等。如今,一大批新世纪以来毕业的北理工学子已成为国防科技事业的栋梁。
 
    同学们,北理工是一所大兴实干之风的学校,很多成就鲜为人知,有时甚至显得沉默。而每一个在北理工学习或工作过的人,都早已习惯了少说多干,习惯了脚踏实地、不懈攀登。因此,今天的北理工学子更应当进取而务实!
 
    三、昔日成就非凡梦想,而今更当锐意鼎新
    大学是学者荟萃的殿堂,是人类精神的高地,是成就梦想的舞台,北理工正是这样的学府。许多优秀学子在北理工树立高远理想,掌握精深学术,最终成就非凡人生。在七十五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我走访了几位这样的校友,今天希望用他们的故事启迪同学们的心灵。
 
    不忘初心,实业兴邦。在全球各大港口矗立的集装箱起重机上,几乎都有“ZPMC”的标志,这是我国民族工业的代表—“振华港机”的英文缩写;而它的创始人管彤贤,是1951年进入我校学习的老学长。管老告诉我,当年他们读书就是为了建设祖国,心中没有其它杂念。他和同学们白天刻苦学习,晚上坐而论道,畅谈工业兴邦的梦想。虽然他毕业后几经沉浮,甚至被发配到北大荒接受劳动改造,但却始终不忘初心。小平同志南巡之后,年近60岁的他毅然下海创业,并为公司取名“振华”。他带领员工埋头苦干、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振华港机以一己之力,将中国这个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进口国,变成了最大的出口国。老学长用他对理想的毕生坚持,成就了国人心中的骄傲。
 
    真才实学,青春铸就。近年来,从北理工走出了许多青年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他们在校期间无一不志存高远、品学兼优。例如计算机学院毕业生徐一华校友,在校学习期间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专注于计算机视觉研究,发表过多篇高水平论文,是我校第一位“微软学者”殊荣获得者。他毕业后在我校科技园创办“天准科技”,专攻精密测量技术。短短几年,“天准科技”已成功上市,为苹果公司等世界顶级企业提供高端精密测量设备。宇航学院毕业生田刚印校友,大学四年沉浸在飞行控制研究中,不仅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而且在课外科技活动中锻炼了才干。他毕业后创办的“中航智科技”研发出世界上首架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成为该领域一支新锐。这批青年校友,无疑将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中坚力量,而他们身为“创客”的最大资本,都源自在北理工练就的真才实学。
 
    同学们,“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是管彤贤老学长的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年轻人只有珍惜眼下的青春,才有资格去畅想明天。因此,今天的北理工学子更应当锐意而鼎新!
 
    同学们,学校七十五年的辉煌历程带给全体北理工人自豪与荣耀,书写出北理工任重致远、进取务实、锐意鼎新的精神品格。愿同学们在“德以明理 学以精工”校训的指引下,去品味这份荣耀,去淬炼这种品格。我相信四年后,同学们必将成为优秀的新一代北理工人!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即将开始的军训生活中严格认真、锻炼自我,上好大学第一课。衷心地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不断进步、学业有成!祝愿各位来宾和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