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人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发布日期:2020-10-26 供稿:党委宣传部 哈楠、吴楠、戴晓亚、徐梦姗、聂军锐 摄影:党委宣传部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70年前,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他们浴血奋战,奋勇杀敌,即使战斗到只剩一人一枪,仍然坚守阵地。这种精神可歌可泣、气壮山河。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英雄儿女,不愧为祖国安全与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历史必将铭记,人民不会忘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党委宣传部特别采访了五位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我校离退休教师,让我们跟随这些北理工的“最可爱的人”,共同追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历程,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张东林:用无畏热血守护祖国安宁
70年前,21岁的张东林身着一身戎装,胸前挂满在解放战争中荣获的奖章,在镜头前留下一张英武的影像。此后,山高水远,鸭绿江外,张东林又用无畏的热血守护祖国安宁,在这场立国之战中,留下自己的战斗青春。
1950年10月19日晚,接到命令的张东林轻装简行,和所在的40军118师大部队一同冒雨穿过鸭绿江大桥,奔赴朝鲜战场。十月入秋,朝鲜半岛的气候已然寒冷,雨水打在身上,淋湿了身子,却浇不灭张东林心中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我国边境和邻国领土的怒火。“当时,为了打敌军个措手不及,部队关闭了一切无线通讯设备,隐藏行踪;为了迅速突破联合国军的炮火轰炸,部队昼宿夜行,在夜晚奔袭百里,赶赴德川、宁远地区,支援前线作战。”至今回忆起当年,张东林依然激动不已。
10月24日,118师官兵抵达朝鲜北镇地区,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指挥部就在附近的大榆洞,时任40军118师师长邓岳、政委张玉华立即去了大榆洞,面见彭德怀司令员。彭总见到老部队,十分高兴。此时,敌人一部正向大榆洞扑来,朝鲜人民军已无力抵抗,局势十分严竣,敌人进攻非常凶猛,很是猖狂。彭德怀命令118师立刻准备作战,在温井以北地区“布个口袋”,歼灭联合国军一部冒进的敌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我那时担任118师军法处的军法干事,我的任务是维护军规军纪、保障军心稳定,虽然我并不是直接与敌军厮杀。但是,那场战斗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是10月25日上午10时,敌人一个营加一个重炮连进入了我们的防线,邓岳师长命令354团团长褚传禹指挥全团投入战斗,坚决消灭敌人。刹时间,枪炮齐鸣,杀声震天,战斗打响。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激烈拼杀,我们成功全歼敌军“开路先锋"——南朝鲜王牌第6师2团3营,外加一个炮兵连,共击毙敌军300有余,俘虏160余众,同时缴获汽车38辆、榴弹炮12门,以及大量枪支弹药,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91岁的张东林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敌人的武器比我们先进得多,飞机、大炮、坦克……我们只有步枪和小迫击炮。”在巨大的武器差距面前,志愿军战士以大无畏的勇气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浴血作战,不惧牺牲,不怕疲惫,坚决打好出国第一仗!
“我们的部队,出国时有一万两千人,打了四次战斗,仅存四千人。”回忆起战斗的惨烈,张东林眼眶几度湿润。“在马良山战役中,我们身后就是平原,但一步不退。”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190余万志愿军战士赴朝作战,其中有197000余人永远的将青春留在了朝鲜战场上。
崔仁海:打仗容不得半点迟疑,战场就是一片火海!
“我是一名坦克兵,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是我一辈子的光荣!”谈起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经历,94岁的崔仁海依旧信念坚定。
1952年秋,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线进行具有战役规模的战术反击作战。装甲兵司令部指示第一坦克学校组成一个赴朝考察学习小组。崔仁海作为小组成员,从北京出发经丹东赴朝。作为坦克兵,崔仁海的主要任务了解、学习朝鲜战场坦克作战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并向我坦克部队传授作战的战术。
“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地,我们驱车前往坦克六团驻地。由于白天天空中有大量敌机,而夜晚敌机数量有所减少,我们的卡车只能夜间行驶在盘山路上。由于第一坦克学校的驾驶员不熟悉当地路况,在经过一个弯道时为确认拐弯的角度,驾驶员闪了一下卡车的小车灯。谁知就这一闪的亮光刚熄灭,立即遭到敌机的机枪扫射,弹着点就在我们卡车右侧十几厘米。大家赶紧跳下了车,跑到半山腰隐蔽起来,几个小时后才继续赶路。想想当时情景真是危险,我们的车上带着两大桶汽油,如果子弹扫射到车上,点燃汽油,车就会爆炸。我们牺牲还是小事,物资没办法及时送到可就是大事了。”崔仁海谈及当年,惊险场景历历在目。
由于北朝鲜多山、道路狭窄,不利于坦克行驶和展开,加大了坦克作战的难度。在攻打由南朝鲜军队占领的三八线以北一个山头阵地的战斗中,坦克的主要作战任务是用穿甲弹炮击敌人坚固的碉堡。崔仁海与坦克六团的战友们,白天使用坦克的炮对镜,对敌方每一个碉堡的位置都反复进行了测量,给出了准确的坐标,绝不允许有一丝马虎。
“打仗容不得半点迟疑。”晚上七点多的时候,指挥所一声令下,坦克兵“轰隆”出动,炮口对准已经测量好的敌碉堡,施行猛烈炮击。顷刻之间,火网交叉,硝烟弥漫。放眼望去,敌方阵地已经是一片火海。炮击过后,步兵冲上了敌军阵地,我军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我现在仿佛还能看到那会儿的火光,战斗非常激烈。”崔仁海回忆道。
崔仁海从部队转业后,到北京工业学院(现九游会在线注册,(中国)科技公司)工作。在学校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青年学生,他常说,“你们青年人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青年时代是最能出创新成果的黄金时代,更要传承好志愿军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你们要加强学习,不断钻研,要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刘忠梅:炮火连天,婀娜盛放
“那时候部队在朝鲜很艰苦,战斗打的很凶。”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当时已进入第二阶段,当时14岁的文艺兵刘忠梅响应号召,参加慰问团奔赴朝鲜,看望慰问志愿军战士。“那时候的平壤哪还有城市的影子,满眼全是废墟,山都给打秃了。”
当时,慰问团要拆分成6个分团,每个分团再下分成若干个小分队。“敌人的轰炸很猛烈,我们一个小分队就要分坐好几辆大卡车。白天容易遭到敌军的轰炸,我们小分队只能夜里行动,和敌机‘躲猫猫’。”即便如此,夜间行军也经常会遇到敌军的轰炸机。“我们每辆车上都配备了一名防空哨,一看到敌机来了,就立刻鸣枪示警,全队立刻停车熄灯,等敌机过去了,再打开车灯拼命往前开。我们慰问团的同志们年纪都很小,第一次面对连天炮火,心里特紧张,一听说飞机来了就睡不着觉。后来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只要炸不死我们,我们就要把最欢快的歌声、舞蹈,把祖国和人民最温暖的关怀送到浴血厮杀的战士们身边。”刘忠梅平静的讲述着惊心动魄的战争经历。
当经历炮火轰炸成为习惯,生死已然置之度外。“有一次,我们到山上慰问部队,山上有一块平地,志愿军隐蔽在那里,我们就在那里演出。我当时还跳着‘鞭炮舞’呢,飞机就来了,战士们立即带着我们隐蔽起来。我们刚撤离驻扎地就被轰炸的事儿太多了,多亏了战士们战斗经验丰富,我们才能捡回条命。”在战火纷飞、枪林弹雨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智慧。
除了连绵的炮火,吃饭喝水也是大问题。“困难的时候,志愿军战士经常一天都吃不上饭,兜里塞块火柴盒大小的压缩饼干,实在太饿了,只能就着战壕里渗出来的一点点水硬往下吞点压缩饼干。” 战士们艰苦作战的场景令刘忠梅记忆犹新。“我们每到一处,战士们都特别高兴,把他们仅有的、最好的咸菜、花生米全拿出来招待我们。‘祖国来慰问我们啦!心里高兴!’”虽然生活艰苦,但在异国他乡浴血厮杀的志愿军战士却从不退缩,以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和乐观精神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更是最可敬的勇者。
14岁的刘忠梅是跳着“鞭炮舞”“大头娃娃舞”的天真少女,更是不惧炮火的“战场之花”。“敌人要是打过来了,我们也能揣上手雷往上冲!”在刘忠梅看来战场上所有人都是战士,在正常慰问演出之余,他们还主动承担了照顾伤员的任务。“伤亡真的很惨重,但战士们都非常坚强,没有一个退缩的。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这一仗,我们打出了国威!”
“我老伴也是响应抗美援朝号召参军入伍的老兵,他当年参军入伍还有一段趣事。”刘忠梅老人的老伴王才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那时候,他只有14岁,为了能够参军报国,身高不够,踮脚也要达线;体重太轻,就往裤兜里塞几块石头。他妈妈舍不他走,毕竟家里还有更小的弟弟妹妹需要照顾。但他说,哪怕部队不收他,他自己在后面跟着跑着也得随部队走,一定得保家卫国去!”听到刘忠梅的讲述,王才老人面带笑意,“毕竟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民!”这对“最可爱的伉俪”满是皱纹的脸上始终透出坚毅的神情。
石宝珠:没考虑过害怕,只想赶走敌人!
“整整一个星期,不分昼夜,2200架次美军飞机疯狂实施轰炸,每批机群敌机数量在一两百架次不等,黑压压的铺天盖地!敌人就是要把我们这里的15座桥梁,4个火车站、高炮阵地和指挥所统统绞杀死。只可惜,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谈起当年赴朝作战的经历,85岁的石宝珠激动不已。
1952年春天,年仅17岁的石宝珠奔赴朝鲜安州前线,编入志愿军铁道兵高炮指挥所,负责首长和部队间的信息传递工作。石宝珠所在的安州是朝鲜西海岸封腰地带,是通过铁路向上甘岭主战场运送作战物资的必经之地,也是重要的海防阵地,正因如此,这里也成为了敌机轰炸破坏的首要目标。
在这次反击“绞杀行动”的战斗中,志愿军英勇作战,首战出击就击落两架美军F84战斗机。在战斗的焦灼时刻,这一战果要及时通报给各个部队,以提振部队士气。但由于敌军持续轰炸,电话线几乎全部被炸断,通讯受阻,只能靠人工进行信息传递。而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石宝珠身上。接到任务,石宝珠二话没说,回答了一声“是!”,抓起帽子就冲出了指挥所。“当时我跑在山涧中,抬起头来就看见密集的飞机在盘旋,头顶黑烟弥漫,山谷间充斥着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炮弹飞行的尖叫声,伴随着地动山摇及耀眼火光的爆炸声……
“我没有想到害怕。首长不怕,咱们战士也不怕!”石宝珠快步跑进报话班,将击落和击伤敌机的战果及时广播出去。这声音响彻清川江上空,战士们情绪激昂,对敌机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势。在七天七夜的战斗中,石宝珠所在的高炮部队击落敌机15架,击伤40架,为把战斗物资送到上甘岭前线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支持。
“后来我们得到消息说敌人即将从安州附近海岸登陆,我们做好了拼死到底的准备,心想就是肉搏,也要把敌人拦在海岸线上!男战士每人一颗反坦克手雷,女战士每人一把手枪,要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讲到这里,石宝珠留下激动的泪水。
回首当年参加战斗的点点滴滴,石宝珠说:“我为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贡献青春而自豪!愿祖国强大,人民富强!”
王之超:有国才有家
“一过鸭绿江,大地一片荒凉,村庄被美军飞机炸毁,房屋倒塌,道路坑洼,方圆百里见不到一个朝鲜百姓……”回想起当年刚进入朝鲜时看到的情景,90岁的王之超不禁扼腕叹息。
1950年底,年仅20岁的王之超作为第二批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空军部队的一员,加入到了抗美援朝的战斗中。王之超所在的防空军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守卫交通要道和渡口桥梁的安全,用地面高射炮抵抗敌机的扫射与轰炸,以保证运输线畅通。“我们的部队是冬季入朝参战的,朝鲜的冬季十分寒冷,志愿军的衣食弹药全靠祖国供给,因此物资运输线就是部队的生命线,必须保卫好。”
王之超是所在部队高射炮兵指挥部的作战参谋,他需要站在“战情观察台”上,时刻监视敌机来袭,一旦发现敌情,立即发出警报,准备战斗。战情观察台位于青川江畔安州的太祖峰山顶上,山上的环境十分艰苦,冬天寒风凛冽,在外面几分钟头发眉毛就结满了冰霜,夏日则酷暑难当,还要忍受蚊虫的不断叮咬。
“抗美援朝初期, 我们少有雷达等先进设备。最艰苦的时候,我们就借鉴烽火台狼烟传信的方法,发明了‘人体雷达’法。战士们从最前方的观察哨到指挥部,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潜伏一人,最前方一旦发现敌机起飞,就鸣枪示警,第一人示警第二人,第二人示警第三人,一直传到指挥部,等敌机飞到的时候,我们的高射炮口早已对准了它们。只要能保护运输线的畅通,这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一次,我去一个连队交流,刚从那里离开,连队所在的阵地就被敌机轰炸成一个大深坑,一百多人仅存活了七人。还有一次,我正用电话向司令员汇报侦查情况,突然敌机向观测台俯冲投弹,弹片瞬间将电话机炸的粉碎。”当年残酷的战争情景历历在目,王之超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即便如此,王之超在回国迎接新一批入朝参战的战士时,虽然有机会留在国内,但他依然选择了再次回到朝鲜的战场上。
当被问及家里人是否同意他远赴朝鲜作战时,王之超说:“我的父母都是在反侵略斗争中去世的,我们家兄弟姐妹五个人,除了大姐患有重病无法参军外,剩余四人全部报名去了朝鲜战场,有国才有家呀!”伴随着坚毅的回答,王之超老人胸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纪念章,闪着金色的光芒。